T/JSSL 0001-2021 排泥场泥水快速分离技术规范

标准详情:

T/JSSL 0001-2021

团体标准推荐性

内容简介

本规范规定了排泥场泥水快速分离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及验收准备等
本规范适用于排泥场处理工程
排泥场泥水快速分离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
排泥场泥水快速分离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排泥场泥水快速分离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及验收准备等。本规范适用于排泥场处理工程。排泥场泥水快速分离设计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规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477.1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一部分:双壁波纹管材GB50026工程测量规范GB/T5836.1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5836.2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SL17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SL/T225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CJJ143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B32/T2334.1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第1部分:基本规定DB32/T2334.2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第2部分:建筑工程DB32/T3258河湖生态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塑料盲沟plasticblinddrain将热塑性合成树脂加热熔化后通过喷嘴挤压出纤维丝叠置在一起,并将其相接点熔结而成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塑料芯体有圆形、矩形、中空矩阵、中空圆形等多种结构形式。3.2竖向排水体verticaldrain塑料盲沟芯体和外包裹滤布材料的组合体,安装后形成竖向排水结构。3.3水平排水系统horizontaldrainagesystem由排水支管、排水干管、汇水管组合成的管网系统。3.4排水支管branchdrain按一定长度将竖向排水体串联在一起,形成首端排水通道的管路。3.5排水干管maindrain将相邻多组排水支管串联在一起,形成中端排水通道的管路。3.6汇水管catchmenttube将多组排水干管串联在一起,连接泄水井或穿越围堰形成末端排水通道的管路。3.7泥水快速分离系统quickdewateringsystem通过在排泥场内布设的水平排水系统和竖向排水体系统的共同作用,排出场内自由水体的处理技术。4一般规定4.1工程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原则,应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标准。4.2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4.3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工程重点部位的监测。工程排水对周边环境有影响的,还应按照DB32/T3258对排水进行处理。4.4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质量控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等工作。4.5工程资料编制应及时、真实、准确、齐全。5设计5.1基本要求5.1.1基本资料的收集应全面、详细、准确,包括地质勘察和设计资料,排泥场地形、疏浚土质和施工组织条件等内容。5.1.2泥水快速分离系统应与排泥场同时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a)围堰断面、填筑标准、土质、压实度等设计要求;围堰地基稳定性验算、渗流验算,以及河坡渗流稳定验算等。b)堆场储量、排泥高度,疏浚土松散系数、富余水深和风浪超高采用值。c)疏浚土总量,疏浚方式、设备型号,泄水口布置、退水路径等。d)堆场征地性质、期限及交付条件。e)堆场周边居民、厂矿企业分布密度及距离。f)泥水分离处置面积、系统结构布置。5.1.3施工图应明确施工场地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处置区域角点坐标。明确处置区域场地平整、施工通道、排水路径等要求。5.1.4编制施工图技术要求应经分析计算,选择经济合理的竖向排水系统、水平排水系统和支撑系统进行工程布置。5.2区域布置5.2.1区域布置范围面积应按照排泥场交付和使用目标,综合考虑疏浚土质、疏浚方式、疏浚速率、排泥高度等因素确定。5.2.2系统布置区域宜选择排泥场细颗粒集中区或远离吹填口的静水区,并考虑有利排水等条件。5.2.3布置区域应避免承受吹填水流的正面冲刷;布置区域周边与吹填口距离应大于100m。5.2.4系统布置宜采用矩形、梯形等平面布置形式。5.3水平排水系统5.3.1系统布设的区域场地应平整,控制10m×10m范围内高差不大于10cm。5.3.2排水支管和排水干管宜采用硬质PVC管,汇水管可采用硬质PVC管、双壁波纹管等。5.3.3排水支管管径不宜小于φ75mm,排水干管管径不宜小于φ200mm;管材直径、壁厚等指标应符合GB/T5836.1、GB18477.1的规定。5.3.4水平排水系统管网按排水管网计算进行设计。5.3.5汇水管宜与泄水井连接布设。泄水井应预埋汇水管连接管道,并在出水后设置流量调节挡板。汇水管穿越围堰或堤防时,应采取防护措施。5.4竖向排水系统5.4.1泥水分离系统的竖向排水体由塑料盲沟和滤布组成。塑料盲沟一般采用圆柱形。滤布按照盲沟尺寸制作成袋,与盲沟套装形成整体结构。5.4.2竖向排水体高度宜大于设计排泥高度0.2m以上。5.4.3盲沟直径应根据疏浚土粘粒含量、单体排水速率、结构可靠等综合因素确定,粘性土质一般采用φ200mm~φ300mm的盲沟,砂性土质一般采用φ150mm~φ200mm的盲沟;竖向排水体高度大于4m时,盲沟直径应不小于φ200mm。盲沟规格参数见表1。表1圆柱形盲沟规格参数表项目 规格 YB150 YB200 YB250 YB300外型尺寸(mm) Φ150 Φ200 Φ250 Φ300中空尺寸(mm) Φ80 Φ120 Φ180 Φ220单位质量(g/m) 1800 2900 4200 5800空隙率(%)82 85 85 855.4.4滤布应选择透水性好、抗老化的材料。尾水含固率应符合SL17的要求。滤布等效孔径确定按照工程性试验选择,或按照经验公式1计算。O_95=kd_85(1)式中:O_95—滤布等效孔径,单位为毫米(mm);d_85—土颗粒特征粒径,单位为毫米(mm);k—经验系数;取值范围2.0~3.0,粘土、砂土取大值,粉土取小值。5.4.5竖向排水体布设间距依据堆场使用目标、疏浚土渗透性以及排泥高度等综合因数确定,粘性土排泥场一般为2m~4m,砂性土排泥场一般为4m~6m。或经现场试验确定。5.4.6竖向排水体布置总数量一般按公式2计算。N=λζ〖Q/q〗_max(2)式中:λ—疏浚工作效率,一般取0.7;ζ—分摊系数,一般取0.5~1.0;Q—疏浚堆场输入流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m3/h);q_max—单个竖向排水体的最大流量,单位为立方米/小时(m3/h)。5.5支撑系统5.5.1支撑系统在泥水分离系统中起固定和抗浮等作用,包含立杆、顶部纵横向水平杆和斜撑,系统架设一般采用φ48mm钢管。5.5.2立杆间距、排距、顶高程与竖向排水体一致。立杆插入基土深度应不小于50cm,场地基土松软时应不小于80cm。5.5.3纵向水平杆应按每排满堂布置,其连接宜采用对接扣件,方向宜与吹填迎水方向一致,在各立杆交叉点采用直角扣件固定。5.5.4横向水平杆可采用间隔布置,排泥高度小于4m时,不少于纵向水平杆的1/6;排泥高度4m以上,不少于纵向水平杆的1/4;其连接方式与纵向水平杆相同。5.5.5斜撑一般设置在布置区域迎水侧,布设数量按照外周立杆的1/4控制。接地端插入基土不小于30cm,上端用旋转扣件与立杆或水平杆固定。6施工6.1基本要求6.1.1施工前,应熟悉设计文件,分析地质资料,复核施工坐标控制点、高程控制点,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并形成记录。6.1.2施工单位应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专项方案施工。6.1.3施工单位应对滤布、盲沟、PVC管等主材进行产品质量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6.2测量放样6.2.1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高程控制网的高程系统应分别与设计采用的系统一致。6.2.2平面测量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应符合GB/T18314的要求;高程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应符合GB50026的要求。6.3支撑系统安装6.3.1立杆插设可按区、段、块实施。立杆总长度应不小于竖向排水体长度与插设深度之和。6.3.2立杆插设按照桩点标识位置,插设深度符合设计要求。立杆插设位置偏差应不大于100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5%。6.3.3水平杆架设应按区、段、块实施,相邻两排纵向水平杆架设完成后,按设计间距安装横向水平杆。6.3.4斜撑架设宜在同一区、段、块水平杆安装完成后实施,下端埋入基土时垫块应有足够强度,杆件与地面夹角不大于〖60〗^0。6.3.5泥水快速分离处理深度大于5m时,应分层架设。二期立杆架设应在保证作业安全的条件下进行。6.4水平排水系统制作安装6.4.1水平排水系统按照排水支管、排水干管、汇水管逐级安装。6.4.2排水支管由PVC管、三通、直通、弯头等组成,采用胶结法连接,保持稳固、防止脱落。管件质量应符合GB/T5836.2的规定。6.4.3排水支管由末端向排水干管方向逐节安装,每个竖向排水体桩位安装1个三通接头,三通直口垂直于地面,直口与立杆距离应不大于50mm。6.4.4排水支管与立杆交叉处应绑扎固定,防止吹填过程中管路移位。6.4.5排水支管与干管连接采用变径接头,并打设木桩绑扎固定;排水支管末端采用闷头封堵。6.4.6排水干管接头应连接牢固、平顺,接头处应打设木桩绑扎固定,防止吹填过程中管路上浮。6.4.7多组排水干管通过联通接头接入汇水管,汇水管直径小于φ500mm时可采用PVC管,大于500mm时应采用双壁波纹管;汇水管应采取适宜的抗浮措施,防止上浮断裂。6.4.8穿越围堰的汇水管,其沟槽开挖、回填施工按照设计要求执行。6.5竖向排水系统制作安装6.5.1滤布宽度应按照盲沟周长和缝合宽度确定,预留缝合宽度不小于80mm。单件滤布袋长度应大于盲沟长度60cm以上。6.5.2滤布袋应采用双道折叠整件通长缝合,线脚密度适中,保持缝合收缩率不大于10%。制作完成的滤布袋按规格标识,避光、通风存储。6.5.3盲沟堆放应按不同规格分开标识、堆放,堆放高度不宜大于10层。6.5.4竖向排水体紧贴立杆并绑扎固定,底部与三通直口套接牢固。6.5.5竖向排水体安装完毕后,应对本区、段、块的泥水分离系统安装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包括管路连接、管路破损、竖向排水体下端封闭性、滤布破损等。检查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6.6施工运行监测6.6.1泥水分离系统安装过程中要加强结构体连接完好性检查;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加强整体完好性检查。6.6.2汇水管排水时应定期监测尾水含固率,排水初始阶段每天监测1次,正常排水阶段3天监测1次,遇有尾水异常时加密监测。尾水含固率应符合SL17的要求。6.6.3泥水分离系统运行过程中,应由专人巡查泥水分离系统,发现管路移位、悬浮或竖向排水体倾覆、破损,应及时采取修复措施。6.6.4采用砂性土填筑的围堰或围堰渗流稳定存在安全风险时,应对围堰重点部位进行渗流安全监测。监测方法可采用测压管法或土壤含水率测定法。围堰各重点监测部位不少于1组,且每个排泥场不少于3组。6.7场地整理6.7.1泥水分离目标完成后方可拆除支撑系统和竖向排水系统。6.7.2泥水分离场地应清除杂物,并按设计要求进行整平。竖向排水体至少拆除至吹填面以下1m,形成的孔洞应填实。6.8施工安全6.8.1施工区域应按有关规定,落实安全生产措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6.8.2施工单位应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和救生设备,以及应急处理设备、器具和物资。6.8.3运行期内,应有专人巡查排泥场安全运行状况,并形成巡查记录。发现围堰出现窨潮、渗水等现象或渗流安全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暂停疏浚施工,确认围堰安全后再恢复施工。6.8.4泥水快速分离系统维护需要水上作业时,每组应不少于3人,并配备救生和通信设备。6.8.5现场临时用电、机械操作等作业,按有关规定执行。7质量检验与评定7.1质量检验7.1.1原材料的规格、型号、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应附有产品合格证或出厂质量证明等。7.1.2盲沟长度、直径、单位重量抽检数量按总件数的5%。PVC管长度、直径、壁厚抽查按总件数的5%。滤布孔径每10000m2检测1次。7.1.3施工记录及检验评定应及时,资料应真实、齐全。施工质量检查记录见附录A。7.2质量评定7.2.1工程项目划分应符合DB32/T2334.1的规定。7.2.2泥水快速分离一般以施工区、段或1个排泥场为1个单元工程,为单工序单元工程。7.2.3泥水快速分离单元工程质量检验项目与标准见表1。表1泥水快速分离单元工程质量检验项目与标准项次 检验项目 质量要求(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检验数量一般项目 1 滤布等效孔径 符合设计要求 测量、试验 10000m2测1次 2 盲沟 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 抽查总数的5% 3 水平排水管材、管件 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 排水支管、排水干管、汇水管全数检查。 4 支撑系统安装 整体稳固,连接牢靠 检查 全数 5 水平排水系统安装 符合要求 检查 全数 6 竖向排水体间距 ±100mm 测量 总数的10% 7 竖向排水体绑扎 稳固、牢靠 检查 全数 8 竖向排水体顶高程 不低于设计高程 测量 每行50m测1点 9 尾水含固率 符合规范要求 测量、试验 排水初始阶段每天1次,正常排水阶段每3天1次注:参照GB/T5836.1、GB/T5836.2、SL17。8验收准备8.1当工程具备验收条件时,施工单位应及时报请验收。8.2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提交符合要求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施工记录。8.3工程验收资料应符合DB32/T2334.1、DB32/T2334.2、SL634的相关规定。附录A(规范性附录)施工记录表A.1~表A.5给出了泥水快速分离施工质量检查、尾水含固率监测、测压管水位观测、围堰含水率监测、泥水快速分离和围堰巡查等施工记录表式。表A.1泥水快速分离施工质量检查记录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编号 分部工程名称  分部工程编号 单元工程名称、部位  单元工程编号 施工单位  施工班组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记录 检验结论1 竖向排水体材料质量 滤布    盲沟  2 水平排水体材料质量 管材质量    管件质量  3 水平排水系统安装 排水支管    排水干管    汇水管  4 竖向排水系统安装 间距          顶高程          绑扎        5 支撑系统安装 立柱    纵杆    横杆    斜撑  附件:记录: 校核: 日期:表A.2尾水含固率监测记录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编号 施工单位  排泥场编号 日期 泄水口编号 检测项目 数值 判定标准                                                                记录: 校核:?表A.3测压管水位观测记录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编号 施工单位  排泥场编号 日期 管口编号 管口高程(m) 管口至水面距离(m) 水位(m)   1次 2次 平均                                     记录: 校核:表A.4围堰含水率监测记录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编号 施工单位  排泥场编号 日期 测点编号 测点高程(m) 含水率(%) 较初始含水率增长比例(%)   1次 2次 平均                                     记录: 校核:?表A.5泥水快速分离系统和围堰巡查记录单位工程名称  单位工程编号 施工单位  排泥场编号 日期 泥水快速分离系统运行 泄水口水质 围堰 情况处置   围堰堤身 围堰坡脚渗流                                                                                           记录: 校核:参考文献[1]GB14014合成纤维筛网[2]GB15831钢管脚手架扣件[3]GB50289堤防工程设计规范[4]SL1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5]SL223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6]SL260堤防工程施工规范[7]SL398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8]SL71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设施技术规范

起草单位

江苏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江苏鸿基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工程勘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淮安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起草人

黄俊友、李辉、马志华、范海平、肖志远、别学清、陈卫东、沈德忠、周金山、王朝俊、吉锋、赵立华、张利昕、周志彦、张晓松、翁佳兴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在线纠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