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SIA 003-2022
- 中文名称:袁州富硒红薯
- CCS分类:/A012
- ICS分类:67.080.01
- 发布日期:2022-03-23
- 行业分类:A 农、林、牧、渔业
- 实施日期:2022-04-01
- 团体名称:宜春市富硒产业协会
- 标准分类:食品技术水果、蔬菜及其制品综合农、林、牧、渔业A 农、林、牧、渔业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
本标准规定了袁州富硒红薯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袁州区种植在富硒土壤中和种植过程中通过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措施生产的红薯
袁州富硒红薯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袁州富硒红薯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识、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袁州区种植在富硒土壤中和种植过程中通过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措施生产的红薯。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条款,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5009.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硒的测定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32950鲜活农产品标签标识GB/T33129新鲜水果、蔬菜包装和冷链运输通用操作规程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1049绿色食品薯芋类蔬菜NY/T1055绿色食品产品检验规则NY/T1056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T5344.3无公害食品产品抽样规范第3部分:蔬菜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袁州富硒红薯Yuanzhouselenium-enrichedpotato种植在袁州区现辖区域内,生长过程中自然富集硒或通过硒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获得的富含硒的、并符合本文件要求的红薯。4要求4.1生产过程应符合本文件附录A的规定。4.2质量要求应符合NY/T1049的规定。4.3污染物、农药残留限量要求应符合GB2762、GB2763等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4.4硒含量要求硒含量为0.02~0.10mg/kg。5检验方法5.1取样按NY/T5344.3的规定执行。5.2感官检查按NY/T1049的规定执行。5.3硒检测按GB5009.93的规定执行。6检验规则6.1检验的一般规则按NY/T1055的规定执行。6.2检验批同产地、同时间、同运输、同贮存的红薯。6.3判定规则检验结果全部符合第4章要求的产品判为合格产品,否则判为不合格产品。初验不合格时,可在同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验,以复验结果为准。7标签标识应符合GB/T32950的规定,并在标签或者附加标识上标明总硒含量。8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应符合GB/T33129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9运输应符合NY/T1056的规定。运输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止日晒雨淋,不得与有毒有害、有污染的物品混运。10贮存应贮存在清洁、干燥、避光、防雨、防虫、防鼠、无异味的仓库内,不得与有毒有害物质和其他禁用物质混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录A(规范性附录)袁州富硒红薯种植技术A.1产地环境条件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规定。灌溉用水符合GB5084的规定。A.2生产技术A2.1品种选择选择高产、优质、抗性强的红薯品种。A2.2栽培技术A2.2.1地膜育秧苗床地选择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的沙壤土。A2.2.2规范开厢苗床宽1.5米,苗床高15cm,整平厢面。A2.2.3适时殡种惊蛰前后(3月5日)殡种为宜,每667㎡苗床殡种80kg~100kg,播前用多菌灵等浸种并晾干,播时薯块头阳面向上、斜排、大小分开、用混合肥土填隙并浇水、盖上8cm~10cm细土,在土上平铺一层膜然后插弓盖上地膜,保温保湿促发芽。A2.2.4苗床管理齐苗剪苗后以清粪兑尿素泼施苗床,每平方米施氮(N)23g,拔除杂草。可参照DB12/T393的规定和当地红薯栽培技术实施。A2.3壮苗旱栽A2.3.1培育壮苗。壮苗根原基多而发达,栽后活棵快,发根结薯多,是全苗、壮株、薯多、薯大的基础。壮苗标准:茎粗壮、节间短、叶片肥厚,大小适中,具有本品种特征,无病虫,剪口乳汁多,苗长20~25cm,茎粗0.5cm以上。A2.3.2规格移栽选择土质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足,集中连片的冬闲地为主,作物地应保证在6月底以前插苗。A2.3.2.1整地移栽地深耕20~25cm,将土整平、整细,并开好围沟、腰沟和厢沟。A2.3.2.2施肥、作垄土整好后按66cm宽划线开施肥沟,沟宽10cm,深5~8cm,每667㎡施腐熟有机肥2000~2500kg,氮、磷、钾(15:15:15)复合肥50kg于沟内,然后覆土作垄,垄高20~25cm,垄面宽40cm,垄面呈瓦背型。A2.3.2.3合理密植。6月上旬以前移栽,每667㎡栽3000苗,6月中、下旬移栽,每667㎡栽3000~3500株,每垄栽一行,株距30~33cm,移栽时在垄面开宽5~8cm、深10cm移栽沟,将薯苗摆入沟内(入土2~3个节)然后盖土轻压莞,每667㎡浇稀粪水10~15担,以便活棵快。A2.4肥料施用有机肥、化肥及硒肥的施用应符合NY/T394的规定。施肥原则:控氮,增磷、钾;重底肥,轻追肥;重有机肥,轻化肥;A2.5农药施用危害红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虫害有红薯天蛾、叶甲、龟甲、潜叶蛾。A2.5.1病害防治一是繁殖无病种苗。二是药剂浸苗,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苗。A2.5.2虫害防治一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二是药剂防治,在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分别用25%的敌杀死2000倍液喷雾。农药施用应符合NY/T393的规定。A2.5.2.1地下害虫蝼蛄、地老虎每667㎡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拌土15kg撒施。安全间隔期5d。A2.5.2.2黑斑病、软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700倍液浸茎基部10min,然后扞插。A2.5.2.3根腐病每667㎡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33g兑水65.5kg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3d。A2.5.2.4甘薯天蛾每667㎡用90%晶体敌百虫70~90g兑水70~90kg,于下午4时后喷雾防治。安全间隔期7d。A3硒营养强化措施A3.1红薯类别判定在未采取任何硒营养强化措施条件下,对红薯种植基地所种植得到的红薯进行硒含量检测。根据下述标准判定红薯类别。表A1红薯类别判定红薯类别 红薯硒含量(mg/kg)富硒红薯(鲜基) 0.020~0.10非富硒红薯(鲜基) <0.020A3.1.1富硒红薯不采取硒营养强化措施。A3.1.2非富硒红薯应采取根际硒营养强化或叶面硒营养强化措施,以提升红薯的硒营养供给,使得最终的红薯达到富硒红薯要求。A3.2强化措施A3.2.1根际硒营养强化通过根际施用含硒肥料、含硒土壤调理剂或其他含硒植物营养剂等农业投入品,增加红薯植株根际环境中的硒营养供给,从而提高红薯植株对硒的累积量,使得最终的红薯达到富硒红薯要求。A3.2.2叶面硒营养强化通过叶面施用含硒肥料、或其他含硒植物营养剂等农业投入品,增加红薯植株的硒营养供给,从而提高红薯对硒的累积量,使得最终的红薯达到富硒红薯要求。A3.3操作方法A3.3.1根际硒营养强化操作方法每年在红薯播种时以基肥施入或在块茎膨大期以追肥施入,每667㎡根际施用含硒投入品(如含硒肥料、含硒土壤调理剂或其他含硒植物营养剂等),以富硒有机肥硒含量是1.0g/kg计,根际施用硒肥10kg~20kg,结合旋耕和农家肥共同施用。A3.3.2叶面硒营养强化操作方法采用含硒肥料或其他含硒植物营养剂,在红薯块茎膨大期,进行1~2次喷施作业,每666.7㎡喷施的生物有效硒总量以硒计2g~5g计。施用时机为晴朗无风天气上午十点之前或下午四点以后,两次喷施时间间隔1~2周,若喷施4小时之内遇雨水冲洗或大风天气,应及时补喷。A4收获与贮藏A4.1收获时间适时收获。当蔓叶开始变黄,气温在20℃以下时便可收挖,作种用薯要求在10月底前(打霜前)挖完。收挖时应尽量避免挖伤薯块。A4.2质量要求应符合NY/T1049的规定。A4.3贮藏与包装应符合NY/T1056的规定。A4.3.1采用窑藏式贮藏。入窖贮藏薯块,应选晴天收挖,让粘着薯块上的泥土晒干后自然脱落;入窖前精选薯块,伤薯、病薯不入窖;入窖薯块在入窖前用50%多菌灵液500倍浸种10~15min,凉干后下窖。A4.3.2加强贮藏期管理A4.3.2.1消毒灭菌入窖前刮去窖内老泥土并用硫磺薰窖,杀灭窖内病菌。A4.3.2.2温湿度控制入窖初期(20天左右),敞开窖口,通气降温,使温度在14℃以下,冬季温度保持在10~12℃,春季温度保持在13℃以内。A5档案管理A5.1生产操作档案对土壤种类、肥力、pH、前作及整地、施基肥、田间培管、病虫防治、采收等农事活动,应逐项如实记载。A5.2投入品使用档案对品种、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品名、种类、来源、使用日期、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等逐项如实登记。A5.3物候期记载档案建立富硒红薯生产技术档案,记录红薯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资料和详细的农事操作,并保存档案3年以上,以备查阅。确保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实时追溯。
宜春学院、袁州区农业农村局、宜春市农业农村局、江西富硒产业研究院、宜春市富硒产业协会、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袁州区南庙镇袁梅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
廖 莎、谢 敏、高素丽、刘 瑛、杨发云、丁永电、王小华、王 方、陈凯荣、王富强、彭苏梅、欧阳冬梅、梁正芬、刘小平、刘志奎、万 浩、李国锋、王张民、李 飞、孙军焕、顾 伟、孙卫东、刘会平、李 伟、段泉立。
* 特别声明:资源收集自网络或用户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